找到相关内容186篇,用时11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泛论(九)

    生之本源,同时是所归之理体,不只是诸佛诸菩萨等一切之根本,亦遍于一切法,因此,被称为遍法界身。根据这点,有生佛不二,之说成立。  此中,以遍于诸法,成其所依的理体方面为胎藏法;诸佛之能生,所...半行半坐三昧是既行道又坐禅的修行,或以九十日为一期,或者不定期限,以效验显现为一期,本尊为普贤菩萨。非行非坐三昧是藉由行坐及一切行的随自意三昧,意起时修三昧,因此,是在造次颠沛时行观法,不拘于行...

    宇井伯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11168627.html
  • 佛与人(遍照金刚圆五大士口说 弟子陈历典笔记)

    。十八道修法。是三密加持之法。故吾先为诸佛子说明三密加持之所以速疾显者。以佛之与众生。本六大瑜伽。四曼不离。使先知其自身之本是佛身也。是故学真言宗人之最宜切记者。则有八字。曰。曰当相道。...  如上所说。身元是空。确是真理。空为本。则亦有未尽者。仍梦为喻。试问非有睡眠之人。依何成立虚妄之梦。故知此教。但破执情。未显真理。   更进则有真如缘起论。真如缘起者。以超越现象之心体真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362879607.html
  • 怎样实践佛法?

    庄严的事相,正是密宗所谓“当相道,”,都显现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境界。此外,一般坐禅,也常用法界定印,(就是两手仰掌,右按左上,二大指头相拄。也叫十方诸佛定印。)以助定力。至于密法的观想于四种...修证,也无所谓佛法,所以《金刚经》说:“若人言,如来有所说法,为谤佛”;但就事上来讲,由于我们真如自性,迷不觉,成为妄和合的第八识。这第八识,无始以来,受前面七识现行活动的熏习,含藏着无量习气种子...

    徐恒志

    |徐恒志|佛法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1/2204412652.html
  • 陈兵:生与死—佛教轮回说(八)

    看做天下公物。“四大和合,无非至理;六尘缘影,无非妙用,何事非?何物非我?生生不穷,无断无灭,此道之自然,又岂人之所能为哉!”(《知言》)摄取佛家“”,当相之说,论证生死及自然之道,指斥...,死则形留神逝”,谓形神不是相关系,而是合作关系,神自有其实体,故不因形坏消灭。他举史书所载赵简子因病五日不知人事,神游天宫之,说若形神相,则应形体有病,神亦有病,何以赵简子形病神并未病,...

    陈兵教授

    |轮回|生与死|陈兵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5/00011923360.html
  • 20世纪西藏密教研究综述

    由是对萨迦派影响致深。关于“道果法”,李冀诚指出:从“无明”悟之“因”开始 ,经过修行“道”达到悟道“果” 。因为,“因”是俗之极,“果”是圣之极,“道”是“因”与“果”之间“俗”与“圣...2期)一文, 通过对禅宗“顿悟成佛”与藏密“身成佛”的比较研究,认为在修心上,藏密用心去寻觅心的空性,禅宗则认为用心不能去把握心本体;在修身上,禅宗主张顿悟,藏密则重实修;在方法上,禅宗讲顿悟,...

    许得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73039100.html
  • 学佛随笔

    “知”乃由“解知”至“证知”之“知”。《圆觉经》云:“知幻离,不作方便”,皆着重在“知”字。如实“知”自心,乃有解脱希望,“知”之一字众妙之门也。●士何事?曰“尚志”,志立,天下无不可成之。...密宗,认为希奇古怪,连弘一大师亦是先疑而后忏悔,何况一般人!实际上密坛布置和修法仪规,都是自性的表现,“当相道,”,正说明相是性,是理。《大乘无量寿经》第十八愿说:“我作佛时,十方众生,...

    徐恒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91839225.html
  • 赵州和尚、赵州禅与柏林禅寺

    rdquo;师曰:“我不将境示人。”曰:“如何是祖师西来意?”师曰:“庭前柏树子。”’()   ‘...。南泉说:‘你当时若在,就可以救得猫儿!’从谂脱履置头上出,是嘲笑陷于你我之争的僧众本末倒置,只顾向外驰求,忘却自己脚下,不知道求得安身立命处方是最紧要处。这则公案堪称能予...

    陈星桥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95439271.html
  • 禅宗的五家七派

    (949),至宋乾德元年(963),盖十七年矣。留京师月余,仍送还山。  云门宗旨有三句、一字关及顾、鉴、咦三字旨。师重视一切现成、“”的石头希迁思想。上堂,师每顾见僧曰:“鉴”。僧欲酬之,...如下相对。  — 正也、体也、君也、空也、也、理也、黑也。  --偏也、用也、臣也、色也、俗也、也、白也。  取离卦回互叠变之为五位。先言变叠之次第,则离卦如,第一重之,则为重离卦。第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55839722.html
  • 茶与禅修

    饮茶与“茶禅一味”   之茶的“茶”混为一说,又是作者未能弄清坐禅饮茶与茶禅一味的本质区别所致。   “茶禅一味”之禅遍一切处,“”(56),“当相道”(华严宗语)。   “茶禅一味”...,但无执并非无事,离执并非无相,而是一种“却,当相道,事外无理,象外无体”的事事无碍状态。果能臻于此,则自然“万行门中不舍一法,实际理地不受一尘”了。明乎此,则自知“茶意禅意,舍禅意无茶意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13740143.html
  • 打通“古典”与“现代”的一个奇妙出入口:禅思诗学

    自然,不经意间,竟取得“”的禅思美感效应。  禅思的寂照圆融,同时也是一种直接进入的体验方式。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体验都是不可重复的“这一个”,一花一草,一石一木,都可以在刹那间获得大道永恒的体认...的万象天机中进入生命的本来面目,追求精神的彻底自足自由,因而它无视一切分别、因果、取舍,只求取心灵清净一如,不执著于概念思索进入“无心”,寂照圆融的境界。所谓寂照圆融,就是以“一颗自在无碍、天真...

    陈仲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00240790.html